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提升矛盾纠纷分流化解质效
|
[发布日期: 2025-09-1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44 次
|
2024年以来,吴江法院发挥诉讼服务中心率先整体入驻区综治中心的优势,协同综治中心优化纠纷分流化解机制、完善调诉衔接流程、加大指导调解力度,推动综治中心纠纷吸附功能持续增强,基本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解纷格局。今年4月,吴江区综治中心民商事纠纷分流率达73.35%,较1月时提升近40个百分点,得到省法院立案庭充分肯定。 一是探索二次分流模式,增强综治中心纠纷吸附力。优化受理窗口首次分流效果。针对群众对综治中心功能知晓率不高的现实问题,推动综治中心增强综合受理窗口的释明引导力量,同时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法院工作人员配合综治中心导服员,向群众释明多元解纷“省时、节费、促和”的优势,引导群众主动选择劳动、医疗等4个行业调解委员会,或金融、家事等5个专业调解室化解纠纷。今年以来,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引导分流纠纷690件,分流率为19.84%,分流数量及比例均同比增长1倍。加强诉讼服务窗口二次释明分流。在诉讼服务窗口摆放“多元解纷方式优劣对比图”,规范窗口人员非诉解纷引导用语,针对群众关注的解纷速度、成本、关系维护等问题,结合具体法律关系进行第二次深度释明,引导群众科学选择解纷路径。对于婚姻家庭、商事合同、侵权责任等类型纠纷,从解纷成本、利益衡量等专业角度加强沟通,支持群众重新选择综治中心进行调解;对于财产保全、执行异议、适用特别程序等不适宜调解的纠纷,及时登记立案。今年以来,引导1861件纠纷当事人重新选择接受综治中心调解,第二次分流成功率达53.51%,已调解成功559件。做细分流调解全过程管控。指导制作《纠纷调解流程节点表》,要求综治中心调解员对照表格逐案反馈工作进度,安排专员配合综治中心强化节点管控,确保纠纷调处有效推进。调解员自接收纠纷之日起2日内联系申请人告知调解事项,5日内组织进行首次调解并送达证据材料,15日内形成初步调解方案,调解成功申请司法确认的在3日内提交全部申请材料,保证纠纷调解期限原则上压缩至30日内。今年以来,综治中心分流的2551起纠纷平均调解天数为26天。 二是全程跟进分类施策,实现群众解纷“最多跑一地”。每周逐案会商研判解纷方案。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综治中心调解员填写反馈表,写明调解经过和调解不成的原因,反馈给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每周组织综治中心金牌调解员、诉调对接法官,对当周反馈案件逐案会商研究,判断调解是否到位,并给予书面指导意见。对于调解进度迟缓或方式不当的,指导更换调解组织;对于调解中双方分歧不大的,指导调解组织更换调解人员;对于调解中适用法律规定有偏差的,指导调整调解方向;对于不适宜继续调解的,直接立案进入诉讼。今年以来,组织研判纠纷871件,指导更换调解组织或调解员34件,指导调整调解方式130件。做优调解与后续程序的实质衔接。会同综治中心将调解协议申请执行率作为调解员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调解员主动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实现纠纷实质性化解。纠纷调解成功且需确认协议效力的,诉调对接法官3日内完成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指导调解员固定案件送达地址、无争议事实及相关证据,为后续诉讼奠定基础。今年以来,共司法确认425份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达96.8%。以集中保全提升调审质效。诉讼服务中心集约办理财产保全,扎口负责保全申请审查、裁定出具和保全实施工作,减少部门流转,以更高质效的财产保全促进纠纷调解和简单案件速裁快审。今年以来,诉讼服务中心受理保全案件600件,保全到位金额5.91亿元,促成48起纠纷调解成功,入驻综治中心的三组速裁团队审结案件676件。 三是立足职能协同联动,推动矛盾纠纷综合防控。共育共享调解力量。整合优化调解资源,将法院特邀调解名册中的3家商事调解组织、21名调解员编入综治中心解纷团队,由综治中心统一调配使用、规范管理。借力综治中心“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将其中3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专家纳入法院特邀调解员队伍。加强调解指导,通过法官结对、举办培训讲座、编写调解指南等方式,提升调解员解纷能力。今年以来,已组织4批17名新入职人民调解员跟班实训、5批82人次调解员参加培训讲座。联动化解重大纠纷。针对涉众型、跨部门等重大复杂纠纷,由综治中心召集统筹属地行政机关等多方力量,联合开展纠纷化解。法院快速响应综治中心解纷需求,及时规范采取保全措施,灵活运用示范调判、代表人诉讼等机制,助力批量纠纷高效化解。今年以来,联合化解涉众纠纷6批415人次。预警防范治理隐患。研发社会治理预警指挥平台,深度分析全区民商事案件数据,实时向综治中心反馈万人起诉率、纠纷类型比例等指标,预警全区纠纷整体运行态势。今年以来,推送万人起诉率等指标信息4次,智能预警高频案件信息56条。梳理总结特定领域多发纠纷,形成《苏州市吴江区新型工业化法律风险治理与防控报告》《关于预付卡消费纠纷的分析报告》等报告,推动党委政府建立预付式消费涉众纠纷处置等联动机制,促进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