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两会特辑)】平凡的故事 法官的情怀
|
[发布日期: 2013-01-1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5442 次
|
![]()
法官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苏州法院。
在与法官近距离接触中,记者发现,法官也是普通的人,普通人所面临的压力和烦恼,法官同样都有。但对法官而言,终日被当事人的纠纷与积怨缠绕,习惯以理性与规则作思考,又是别无选择的职责所在,从这一点上来说,法官又不普通。下面,就给您奉上5位不同岗位法官的心情故事,和您一起读懂法官。 陈绮:用心护“花的“法官妈妈 近年来,未成年人司法维权工作已成为苏州法院的品牌,多项创新举措开全国、全省法院系统先河,形成的“一体两翼三延伸的工作经验受到最高法院分管领导批示肯定。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中院少年庭庭长陈绮的真情付出。 当了20多年法官的陈绮没有想到,她会在职业生涯中与未成年人结下不解之缘。这些年,她全身心地牵挂着案件涉及的孩子们,听他们诉说心里的悄悄话,帮他们解决遇到的烦心事,享受着被他们称为“法官妈妈的温暖与喜悦。 让她“纠结的第一案 2007年,陈绮从基层法院调任市中院少年庭庭长。“接手的第一个案件,就让我觉得一筹莫展。陈绮回忆说。 当时,张家港的一对夫妇生育了一个女孩后离婚,抚养权判给了女方。考虑到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孩子未来的发展,女孩的母亲忍痛把孩子过继给了条件优越的家庭。孩子的生父得知后,上诉请求变更抚养关系。陈绮犯难了:一边是求女心切却又没有抚养优势的父亲,一边是已在过继家庭生活得快快乐乐的孩子,法律与儿童利益最大化形成冲突。再说,孩子已经开始懂事,一旦知道真相,必然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怎么办? 这一夜,陈绮几乎没有入眠。一大早,她便赶到女孩的新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她走访了女孩的幼儿园、老师、邻居,拍下一张张女孩的生活照片,拿给她的亲生父亲看。“我把孩子状况如实告诉了他,跟他讲清楚利弊。虽然有些残忍,但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一趟、两趟、三趟······几个月下来,陈绮一直在两地间奔波。终于,女孩的生父撤回了上诉。 5年呵护一个少女成家立业 首个案件得到圆满解决,陈绮也陷入深深的思考:涉少案件关乎民族的未来,如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作为一名少年庭法官,爱心、细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她时刻告诫着自己。2008年,一件增加抚养费的案子到她手中。经查,陈绮发现案件涉及的女孩因为长期拖欠学费已经被学校劝退。她的心咯噔一下:初中还未上完,如果就此辍学,很有可能变成问题少年。 随后,陈绮又犯难了:女孩父母离异、父亲没有固定工作、母亲的新家庭也举步维艰,学费从何而来?“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困难再大,也要先让她回到学校。周五下午得到劝退消息,周六陈绮便来到学校。经过沟通,学校答应让女孩周一回校。陈绮又找到女孩母亲,经过多次商议,在其单位预支了一笔钱交上学费。 尽管案子结束了,陈绮却始终关注着女孩的成长:帮助她家申请低保、建议她把5年高职转成3年中职······如今,女孩已进入企业工作,还成立了美满的家庭。 多年来,陈绮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儿子、“女儿,她还与同事在摸索中创新,在全国、全省法院系统开创了多个“率先:全国首次从侦查阶段便实行成年犯与未成年犯分案处理,全省率先推出“庭前启发、庭中感化、判后释法三段式全程教育审判模式,全省率先实现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全覆盖。 严海明:他把法庭当成另一个“家 人民法庭处于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法庭的法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价值观,谱写了一曲法官与群众相融互爱的动人篇章。 “公心办案,良心做人,这是吴江法院汾湖法庭副庭长严海明的座右铭,这个农民的儿子在基层法庭工作了18年,以自己的真心、诚心和公心对待每一件案件和每一位当事人,也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上下班要奔波108公里 1994年,严海明考入吴江法院铜锣法庭,成为一名书记员。此后的十八年,从铜锣法庭到合并后的震泽法庭,再至新建成的汾湖法庭,从书记员到审判员,再到如今的副庭长,严海明已经把法庭当成了另一个家。 严海明家住吴江青云,每天早上七点多就要出门上班,晚上再赶回家,一天往返就要108公里。严海明说,上下班路途远一点算不上什么,自己已经习惯了。 早些年法庭条件比较艰苦,冬天取暖器都没有,夏天就靠一个吊扇,门口有货车开过办公桌都得跟着晃,其中有长达十年,他的午饭都是和农民工兄弟们挤在路边摊上解决的。这些在严海明眼里都算不上困难,他为自己能进入法院工作而倍感珍惜和光荣,所以自始至终抱着感恩的心、全心全意办好每一件案子。 十八年里,严海明未因个人私事请过一天假,自己家里的大小事情顾不上,却放不下手中任何一个案子。在严海明承办的2000余件民事案件中,没有一件因为工作失误导致矛盾激化。 断案重在解决当事人纠纷 2010年底,严海明办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经过深入研究案情,他发现三原告(许女士和两继女)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的在于争夺许女士已故丈夫在被告吴江某通讯公司的集资款。如果就案办案,难以真正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经过慎重考虑,严海明大胆提出将该案调解范围适当扩大的想法,把此案与三原告之前在浙江某法院的分家析产案一并调解。可想而知,一揽子调解的过程异常艰难,原告方内部的家庭矛盾升级和被告方的消极对待使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为了找准切入口,严海明主动联系主审原告方分家析产案的浙江法官,并多次与三原告及被告进行沟通。 最终,法官的真诚打动了双方当事人,这起涉及第三方、跨越两省法院的纠纷在历经两年波折后得以成功化解。“以法为纲,呕心沥血秉公办案;以情为重,于雾深处救民为上,这是当事人对严海明的赞扬。 吴江市优秀公务员、苏州市法院系统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严海明说,他只是做了对得起身上的制服、头顶的法徽和自己良心的事。 蔡燕芳:在挑战疑难案件中提升自我 青年法官培养事关法院长远发展。苏州中院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一系列措施加以推进,一批青年法官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蔡燕芳就是其中之一。 睿智、勤奋、负责,这是蔡燕芳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当然,形容她的词远不只这三个。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蔡燕芳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和一等功,被授予全省法院系统“调解能手称号。 把泡图书馆作为业余“休闲 2010年初,蔡燕芳下班后并不是第一时间回家,而是去苏大法学院图书馆。当时,她手上有一起约定适用香港地区法律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当事人对判例法为主的香港地区法律的理解有争议,这个争议很关键也很棘手。“如果机械地运用国内法律对此案宣判,那显然不符合合同的本意,由于案件标的额很大,由此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蔡燕芳说,她也咨询过香港的法学家,但得到的答案是“没有成文法。无奈,蔡燕芳决定自己查阅寻找判例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双方当事人的信服,真正达到案结事了。 查阅资料的过程是漫长的,大多还是外文,蔡燕芳只能自己翻译,有不懂的单词一个个查字典消化。对于蔡燕芳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通过付出和努力,感觉自己正在慢慢接近目标的一种享受。一连几个月,她经常在图书馆熬到很晚,“有时候到了九、十点,头脑正是兴奋的时候,都不忍心这么早就回家。蔡燕芳笑着说。 除了苏大法学院,她还奔波市图书馆、登陆香港高等法院网站查阅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忙碌了几个月之后,蔡燕芳掌握了大量资料和依据,最终,她的观点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信服,该案成功以调解方式结案。 300多起案件无一投诉 采访时,记者问,“你作为法官,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这些证据方面的事情不交给当事人代理律师去做?蔡燕芳说,审理一件案子法官自己必须首先要把案子吃透,律师提供的材料自然是要极力维护一方利益,难以确保中立;其次,律师提交的材料法官也要核实,所以这事儿索性就自己做了。 自2003年进入市中院,蔡燕芳就一直在民三庭工作。几年间,她审理知识产权和涉外商事案件300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一审案件,调解撤诉率近70%,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上访。在审理一起涉外商事案件中,她开拓性运用“不方便法院原则收到良好效果,在最高法院举办的全国业务论坛中被作为经典案例评析; 她审理的全国首例承认台湾地方法院调解笔录案获台湾地区法学专家好评…… 蔡燕芳说,她很喜欢知识产权和涉外商事这个条线。这是因为这类案件类型更新颖,疑难复杂案更多。“审理这些案子需要自己全身心投入,双方当事人聘请的代理人都会发表专业的观点,有碰撞,自己可以思考,可以学习、收获更多。 马建锋:能动司法的“急先锋 作为改革发展前沿地区,苏州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反映在司法审判工作中,就需要法官具有大胆创新意识,善用政策法律解决问题。常熟法院的马建锋法官就是这样的典型。 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马建锋通过公务员招考到常熟法院,被安排在练塘法庭工作。多年的基层磨练,让他练就了能动创新、敢打敢冲的工作精神,在常熟法院有“拼命三郎之称。 “司法之手堵住企业和金融漏洞 2011年10月,马建锋调任民二庭副庭长并主持工作。此时,正值小微企业遭遇订单骤减、资金短缺的寒潮,引起各界关注。对此,常熟法院延伸审判职能,出台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20条司法应对措施,创新和健全了工资案件政府先行垫支、与部门协作等机制。 制度需要落实才能出成效。马建锋带领民二庭,针对小微企业的法律需求和诉讼现实,协调、帮助、解决小微企业的纠纷,发挥司法示范作用。他们针对性地开展司法调研,通过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防范管理漏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马建锋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措施》,该文件由法院出台,得到了全市好评如潮。 当年11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余家中央媒体对常熟法院司法服务小微企业经验作了详细报道。次月,常熟法院以“小微企业服务群体荣膺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益奖,这也是该评选活动12年来全国法院系统首获殊荣。 力挽狂澜保住百年老字号 2012年,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常熟“王四餐饮品牌面临消失的危险,引起社会关注。 原来,常熟王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两家关联企业,以及王四餐饮法人代表个人“卷入民间借贷,2011年由于资金链断裂,王四餐饮股东会决定将公司进入破产程序。“王四是多么珍贵的老字号品牌啊,如果因为这个案件而衰败,那就太遗憾了!马建锋与民二庭法官们讨论该案时,确定了“让王四牌子持续经营的首要目标。 秉持能动司法的理念,马建锋带领庭里的法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根据法院的建议,王四餐饮股东会成立了资产清理小组。经过多方协调,不到一个月,常熟某宾馆公司与王四酒家达成协议,承租王四酒家房产,并获得许可经营“王四酒家品牌。“没想到仅仅几个月,‘王四’老字号就能起死回生。在债权人会议现场,几位老总拉着马建锋的手,争相道谢。 金美珍:善啃硬骨头的女庭长 神圣的法徽上,镶嵌着一架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对于众多女法官而言,这架天平一头挑起的是事业,一头挑起的是家庭。为了守护公平正义,她们无怨无悔。 老百姓想要了解苏州女法官的形象,那么,下得了基层、当得了庭长的金美珍无疑是较为典型的一位。 长期蹲点基层办案 金美珍是吴中法院民二庭庭长。只要是上班时间,她的庭长办公室就是“法官沙龙。记者来到她的办公室采访,她正与庭里的法官讨论案件,拿着笔,热烈讨论着,与年轻人一起在纸上勾勾画画,界定一起案件的庭审争议焦点。 庭里的法官说,这就是金庭长平时最常见的情景,既是庭长又是老师,她甚至把大家说的内容,整理成稿子,工作细致程度令人叹服。 1990年,金美珍走出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门,进入吴县法院工作。吴县法院位于闹市的东大街,但金美珍没几天就被分到当时较“偏僻的长桥法庭,直到1996年,才回到院里。 司法重整让濒死企业“重生 2008年,金美珍回到院里担任民二庭庭长。她对记者说:“这是我一辈子印象最深刻的岁月,因为,我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轰动全国的雅新破产重整案。 没来得及热身,金美珍就披挂上阵了。她当时沉浸在案情本身,没有意识到,这将是我国新《破产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非上市大型企业破产重整案。由于缺乏具体操作规定,难度可想而知。 早在2007年,吴中法院就陆续受理了雅新电子和雅新线路板这两家关联企业共30多起案件,涉及负债20亿,银行清收贷款、供应商停止供料、客户解除订单,工人恐慌、债权人闻声纷纷上门索债,显出濒临破产的迹象。 破产还是重整?2008年4月,吴中法院认为,救活企业,比简单宣告企业破产,要辛苦,但更有价值。于是,破产重整程序启动了。副院长陆雪昌担任审判长,金美珍当时是民二庭庭长,参与合议庭。 2008年12月19日,经过法院长达半年的司法重整,两家关联企业奇迹般“复活了,该案被《人民日报》称为国内非上市公司破产“复活第一案。金美珍回忆说,整个案件审理可以用“生死时速来形容,法官们整理的笔录、证据装满了3个大文件箱。该案的成功审结,为法院类似案件处理探索了经验,被中欧商学院选为经典教材案例。最近,该案又入选“全国法院十大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优秀案例,是全省法院唯一入选案例。 |